•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崛起的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崛起的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发布时间:2004-08-23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导  读:

面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谁将成为北方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基地? 
  对比分析中国北方辽中南、山东半岛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区域,2003年,山东半岛GDP实现1.23万亿,对接日韩产业转移,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区域之一,山东半岛现实的基础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前景。 
  背景资料:山东半岛地理区位特点  
  首先是地理区位优势独特。山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北部,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山东半岛东望日本和韩国,与日、韩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北接辽东半岛,西临京津唐地区,南接长江三角洲,是京津唐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中国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又是环黄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交汇点,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 
  其次是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明显。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山东半岛成为中国环黄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处于中国"T"字型经济宏观布局中重要发展轴线上。另外,半岛制造业与周边省市在产业布局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与合理的分工机制,山东半岛在家电、电子产业基础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与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在产业发展重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北京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等,天津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在电子信息和其他制造业生产和加工上处于重要的地位。  
  第三是交通区位优势较好。山东公路以密度大、质量好著称,全省公路通车里程7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3000公里。拥有17处沿海开放港口。远洋航线可抵达日本、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个港口。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个机场,以济南、青岛国际机场为枢纽的空中运输通道日趋完善,目前已开辟国内外航线30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16条。 
  山东半岛成为中国北方最具活力制造业基地的六大理由 
  著名区域经济和产业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魏后凯,通过对中国北方辽中南、山东半岛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区域的对比分析认为,山东半岛更加具备成为北方最具活力的制造业基地的优势。 
  首先,从区域内城市布局来看,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相似,拥有许多规模较大的城市支撑,长三角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布了15个大、中型城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密集区,城市之间的引力相对较强。而山东半岛有8个大城市,目前虽然相互吸引程度不比"长三角",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有可能形成类似长三角的发展态势。而辽中南地区除沈阳和大连外,其他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相对较弱,沈阳大连一线中间也出现了城市空白区。京津两市的发展活力以及之间的相互配合拉动是京津唐地区发展的关键,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将会导致京津对唐山、秦皇岛等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弱化。  
  其次,从经济实力上看,山东半岛实力稍弱于京津唐地区,但比辽中南地区强。据统计年鉴资料分析,2003年山东半岛GDP是1.23万亿,京津唐地区是1.14万亿,东北地区是1.15万亿,这就为山东打造经济增长第四级奠定了基础,如果增长速度快的话,有可能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进入前三。  
  第三,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第二产业在山东半岛、京津唐及辽中南三大地区中比重最大。山东半岛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结构比例为12:51:37,与辽中南地区基本相同,但不同于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产业结构比例为9:48:42,京津唐地区产业结构为"三二一"格局,比例为7:43:50。  
  山东半岛的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基本优势和潜力。数据显示,1985年山东省的制造业份额是6.41%,排在第四位,比广东、浙江要高,排在上海、江苏和辽宁后面。2003年,山东制造业份额是9.6%,广东是15.4%,江苏是13.3%,浙江8.9%,已经超过上海的8.0%,排位第三。从省一级来看,山东的制造业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从大区域来看,长三角排在第一位,是30%,珠三角15%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京津冀10.1%,比山东略高。东三省是7.8%,比山东低得多。 
  第四,京津唐地区发展的空间结构以京津为核心,向唐山、廊坊、秦皇岛等河北省的城市辐射,构成"首都经济圈"。有学者认为,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首都集中,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大城市数量与等级太少,周围中小城市不够发育,尤其是唐山与秦皇岛周围未形成发展水平较高的外围县市,使京津两个大城市与至今尚处于孤单分离状态的唐山和秦皇岛两个中心城市的延伸和连接变得困难。辽中南地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量之多、增长之快,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之高,是其他城市密集地区所不可比的,但辽中南城市密集地区的中段有一个明显的低谷区,因此辽中南地区需要着力培育和强化二级中心城市的功能。山东半岛经济发展主要以胶济铁路沿线和沿海经济带为主体,总的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空间呈多核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考核,除青岛、济南明显双核心发展以外,淄博、烟台、威海、东营等也呈核心发展趋势。 
  第五,从三大经济区域核心城市来看,青岛在GDP总量上低于北京、但远超大连;从1995-2003年GDP的增长率来看,青岛位居首位,说明青岛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潜力;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青岛也低于北京,但超过了大连;从外贸出口看,青岛与北京不相上下,但远高于大连;按1:8.3的外汇汇率计算,青岛的外贸出口依存度是66.7%,居于环黄渤海之首。 
  第六,山东县域经济发展位居北方之首。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度全国发达的100个县(市)名单中,山东半岛有12个,多于京津唐地区和辽中南地区,排名位次也比上述两大地区相对较好,在第二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山东半岛有15个,超过辽中南地区10个,也远超于京津唐地区的县域经济,在中国黄渤海地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山东半岛承接新一轮日韩制造业转移优势凸显 
  一些国内著名区域经济专家认为,山东半岛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接近日韩两国的区位优势和已经构建的产业基础优势,完全有可能成为日韩产业新一轮转移的重点区域。  
  以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胶东半岛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领头雁,同时也是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山东累计吸收日韩投资122.8亿美元,在已投资的近万家韩资企业和近3000家日资企业当中,中小企业投资比重超过80%。其中,青岛、烟台、威海三市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省总量的62.2%,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68.3%,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的40.4%。尤其三市与日韩经贸合作好,产业互补性强,具有建立面向日韩的制造业基地很好的优势,目前已经吸引了日本松下、三菱、韩国三星、现代等一大批跨国公司相继落户。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课题组组长、留日博士陈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忠一致认为,山东半岛可望成为日韩新一轮产业转移重点区域,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环黄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半导体、汽车和钢铁等产业的世界生产基地,其中半导体和钢铁产量已分别接近于世界总产量的1/3和1/4,轿车产量也接近世界总产量的1/10。随着中国"入世"及环黄渤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汽车、电器机械、半导体及一般机械产业集聚和市场的扩大,加上经济圈内经济联系的日益加深,今后日本九州和韩国的对华投资,尤其是对环黄渤海地区的投资会不断加大。 
  第二,日本北九州地区是日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日本四大经济圈之一,也是日本离山东最近的经济圈。自1990年以来,受日本制造业海外转移和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加工组装型产业的区位数量急剧减少,但半导体和汽车产业的优势仍然明显,而且加强对中国和韩国的贸易和投资是北九州的主要国际战略取向。 
  清华大学副教授、留日博士张弓说,中国因素将是改变环黄渤海经济圈乃至世界半导体及汽车产业未来版图的最重要变量。中国在PC、家电产品等大量需要半导体的产业领域保持着高达40%到60%的增长率,受此推动,中国的半导体需求量也以年均40%的速度在扩大,但目前中国国内供给率只有15%到20%。中国向世贸组织承诺,到2006年将汽车关税由现行的80%到100%降低到25%,汽车零部件关税则由23.4%降低到10%。为抢占市场,继本田、大发、马自达之后,日本汽车巨头日产和丰田也采取重大举措。九州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开始在华设立合资公司,一方面以本土生产本土供应的方式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从全球最佳筹供战略角度增加对华汽车零部件贸易。因此,山东半岛可以在半导体和汽车等行业密切与日本北九州地区合作。 
  第三,韩国西海岸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已经成为韩国国土开发的重点对象,在第三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期间,建设了许多产业园区,在2000年制订的第四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中,西海岸地区仍然备受关注。从西海岸的情况看,其较为突出的行业有成衣、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和汽车。但到目前为止,韩国大规模开发西海岸只有10多年的历史,开发效果尚未全面显现。从现有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土均衡发展,还是担负环黄渤海圈经济合作的韩国前沿基地的历史使命方面,韩国西海岸还存在一些不足,造成西海岸内部各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特别是由于在中南部地区未形成能与北部首都圈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区域发展中心城市圈,影响着西海岸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在韩国实现均衡的多样化的国土发展目标方面,西海岸无疑将成为韩国国土轴中最有前景、最富成长性的经济发展轴,因此,山东半岛与其合作无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山东目前已经为迎接日韩制造业转移做好了一系列准备。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功能;推进制造业国际合作,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等五大行业;努力营造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推进涉外法制建设、完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提升半岛地区就医、上学、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生活环境质量等等。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将重点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根据日韩产业转移的特点,以及山东半岛各个城市发展的特点,山东省政府日前确定,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基地将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和机械、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食品五大优势产业群。 
  交通运输设备和机械产业群。重点发展汽车和船舶。依靠日韩产业转移,以及自身发展基础和国内高速发展的汽车市场,发展轿车、载重车、特种车,围绕整车配套,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空调器、车桥、曲轴、连杆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形成以经济型乘用车、载重车和特种车为龙头,关键零部件协作配套的汽车产业格局。发展船舶工业,重点发展大型油船、集装箱船、海洋工程船、远洋捕捞及加工船、高速豪华游艇及高附加值船舶,提高船用柴油机、发动机组等配套产品的质量,形成制造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船舶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群。重点发展计算机及配套部件、工业自动化装备及控制系统,开发生产高性能数字程控交换机、基站设备、光缆通信及系统配套设备、移动通讯器材等,形成以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网络与通讯、新型元器件和软件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家电以信息家电为龙头,开发数字化家电产品和家具集成产品,改造提升传统产品,积极发展小家电,保持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纺织服装产业群。重点发展西服、衬衫、时装、针织内外衣、休闲运动装。提高设计和制作水平,培育国家级和世界级品牌。以名优服装为龙头,加快对棉纺、毛纺及印染整个行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服装面料、辅料档次,带动服装行业全面发展。  
  化工医药产业群。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领域精细化工、橡胶和海洋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植物药物。依靠现有较好的石油化工工业基础,通过齐鲁石化、济南炼油、青岛大炼油、威海橡胶等大企业的建设及其影响力,吸引外商投资,吸引国外公司来设立研发基地。采取"扁平化"策略,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及协同发展,使山东半岛成为中国大型石油和化学工业基地之一。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开发海洋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植物药物,把山东海洋产业做大。 
  食品产业群。大力开发海洋食品、粮油制品、畜牧制品、果汁饮料及葡萄酒、啤酒。依靠山东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山东半岛特色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带,如在沿海城市建立以水产、果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带,在东营等地建立畜牧产品加工产业带,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之一。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尚存四方面劣势  
  著名区域经济和产业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魏后凯认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尚存在四方面的劣势。  
  一是经济外向度低。魏后凯对全国200多个地级以上的城市经济外向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大概有50多个城市倾向于外向型,大多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地区比较少,一共只有4个城市,青岛排第12位,烟台列第27位,威海列第29位,日照列第46位。外贸依存度,珠江三角洲是140%,长江三角洲是60%,环渤海湾地区35.2%,山东是29.3%;外资依存度,珠江三角洲是10.6%,长江三角洲5.2%,环渤海湾地区3.6%,山东是3.7%。因此对外开放程度,山东尚不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第二个问题是山东科技创新的能力比较低。根据魏后凯最近做的一组测算评价,2000年中国省一级的工业竞争力评价中,山东排第六位。对中国省一级工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山东排在第十位,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陕西、辽宁、四川、重庆都列山东之前。  
  第三个问题是,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魏后凯说,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江浙和广东。济南的汽车、青岛的家电虽然具有一定的集群化程度,但尚未达到高水平。  
  第四个问题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缺乏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长三角有上海、珠三角有香港、深圳及广州,而山东没有这样的城市。半岛三市中实力最强的青岛,去年GDP总量不过是北京、广州的二分之一,不足上海的三分之一。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周一星教授认为,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当务之急是把青岛培植成国际化城市,以此为龙头带动西到济南、东至威海,由八市组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青岛要做大做强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青岛要建成国际大都市,首先必须建成国际管理控制中心,成为跨国公司总部和研究开发机构的所在地。二是青岛的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问题。现在上海、天津、大连都是国家确定的国际航运中心,但作为集装箱的枢纽港,青岛比天津、大连更有优势,应该把青岛集装箱枢纽港作为国家的一个发展战略,并争取超越韩国的釜山港。三是建议在黄岛建立自由贸易区。魏后凯认为,无论是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未来的趋势就是向自由经济贸易区发展,可考虑在青岛黄岛建立自由贸易区试点,通过国家和省里的支持,把青岛做大做强。(新华网)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m61a.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集成智能传感器发展的四大特点

下一篇:机械工业冷热不均降温迹象逐步明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