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段沉寂后,国产PE(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再次潜流暗涌。
“我们计划成立一只500亿元的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将提交国家发改委审批。”4月1日,在“2008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通用技术咨询公司的总经理刘昆对记者透露了这一信息。据悉,除通用技术咨询公司以外,还有国内5家大型环保企业参与其中。
继渤海基金成立之后,发改委向国务院申报了第二批试点产业基金。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除了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外,希望在水务方面成立产业基金的至少有几家。
这些国产的产业基金,究竟会如何发展?4月3日,专门从事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咨询的济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燎对记者表示:“当今的中国PE,如何组织、监管,或是否需要监管,这些其实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试探政策新动向
“我不看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这些发起人只是在试探政策新动向。”4月2日,出席水业战略会议的一位金融界人士称,“要获监管当局的批准实属不易。”
刘昆介绍,该基金发行规模拟定为500亿元人民币,首期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基金存续期30年。“拟将基金总额的75%长期持有,持有期间不低于5年,投资于具体环境项目,其余25%拟PRE-IPO方式,支持环境领域。”
按照刘昆的说法,基金的牵头发起人已和国家发改委等多个政府部门沟通过,目前已完成产业基金申请文件的起草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后,于近期上报监管当局。
一个戏剧性的细节是,这次会议组委会曾经邀请了国家发改委金融处处长刘健均,其演讲题目就是《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方向》,这为上述基金的发起人提供了绝佳的了解政策取向时机。但没有想到的是,当日11点20分,该轮到刘健均出场时,会议主持人告知大家,刘健均出差到英国,不能到会了。
“错过接触这个机会,真是可惜。”通用技术咨询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很遗憾,本来他们以为,参见这次会议最大的好处,就是借机宣传基金筹备情况,好向监管当局“汇报”一下。
中资PE缺乏基金管理人
“政府部门的审批、核准并不是产业基金成功设立的保证,而是看基金管理人的历史业绩及资产管理能力能否得到投资人的认可。”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魏君贤说。
“环保产业投资基金能否获批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选定基金管理人、确定基金构建上”,张燎表示,此前试点的几批基金遭遇失败,这一点是主要缘由。
4月3日,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对记者表示,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拟募资500亿,如此大型的基金如何组织、监管,的确业界存在争议,值得关注。
据了解,PE基金管理人如何分配管理费以及分红,这些都是争议的焦点。“几家机构竞争一家企业,只有提前签订排他性协议,才可以保证入股。”张燎说。而中资机构,缺少尽职调查,其专业性大打折扣。
SK集团中国总监刘永民表示:“在中国国内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不管成功与否,总比那些总部设在伦敦,拿着遥控板指挥的基金要好得多。”
不过,投资都会有风险,进行闪电投资的人,必须要特别有能力,才能控制好风险。张燎称,对于中资PE来说,国内竞争其实不足,这是双刃剑,在缺乏竞争的同时,并不利于培养国内基金管理人的能力。譬如渤海基金的大手笔投资,完全受惠于政策,除此之外毫无可鉴之处。
张燎举例称,目前资产价格高涨,中资PE在政策上却没有限制,如渤海产业基金,能在短时间内募资35亿元,而外资只有望尘莫及。“在中国做PE难,好企业一般都不愿意出让控股权。”深谙中国市场的摩根大通某高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