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行业资讯>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

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

发布时间:2009-08-30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行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新能源汽车

导  读:

    在能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下,汽车业寻找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已经历很长时间。近年来动力电池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在新能源汽车多种技术路线中,“汽车电动技术”脱颖而出。奥巴马明确提出,“美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方向是插电式电动车”,这一观点很快被广泛认同。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汽车动力技术革命的亮点很快被当作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各大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厂商行动之迅速、力度之大、步调之一致,是前所未有的。它已演变成一场争夺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从认识上、政策上、行动上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将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一、电动车是一个大战略

  汽车电动化是涉及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问题。奥巴马上任伊始大力推进“插电式电动车”,绝不仅是为摆脱金融危机寻找出路,更不是对市场和技术的干预,而是基于对科技发展成果和前景的判断,出于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改变美国在气候变化上的被动地位和重振美国汽车业所作的战略抉择。

  过去100多年的工业社会是建立在石油能源基础之上。直到现在,世界能源消费的40%、交通能源的90%还依赖石油。发达国家为获取工业化所必需的石油资源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为此,百年来石油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局部战争不断。现在,包括中国、印度等新一轮工业化国家涉及的人口超过已工业化国家人口总和的两倍以上。可以预计,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与石油资源终将枯竭的矛盾,导致廉价石油时代已经终结,使依赖石油的工业化成本大幅上升;在全球石油资源分配格局早已稳固的情况下,后起国家获取石油资源的形势也将更加严峻。

  在中国汽车业产销两旺的时候,令我们长期甩不掉的一个隐忧就是:在13亿人口的大国,轿车进入家庭方兴未艾,但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如何解决?

  中国在1993年前还是石油净出口国,十年后的2002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就上升到25%,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8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骤升至51.4%。而且,在未来较长时间,我们还处于能源需求旺盛的增长期。 本土石油资源的短缺、快速增长的进口、高昂的油价和能源生产与使用造成的污染,使我国在能源与环境方面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就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而言,我国绝不亚于美国。

  十分庆幸的是,我们迎来了这场新能源革命,它为我国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机动化过程中的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问题。为此,国家应把新能源革命看作一个大的战略、把汽车电动化当作历史性机遇,从国家能源安全层面出发,以前瞻性新视角、长远战略眼光评估新能源汽车的形势,并重新审视国家汽车能源战略。

  从长远看,要圆13亿中国人的“汽车梦”,寄希望于电动车是必然选择。

        二、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突破口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绝不是强国。我们沿着传统技术路线追赶,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技术差距依然很大。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上取得了积极进展,汽车业百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汽车动力技术的革命为中国企业的技术追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可喜的是,我国早已开始行动。从“十五”开始制定和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产、学、研几十家机构参与,对各种主要技术路线都进行了跟踪研究。国家“863”项目投入20亿元研发经费,形成了以纯电动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三种车型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基于“汽车动力电动化”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格局。基本跟上了全球的步伐,大体站到了世界同一“起跑线”上。这在中国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

  插电式电动车可以大幅度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甚至可以做到零排放,使我国的汽车业有可能突破能源环境的约束;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主要汽车企业资金相对宽裕,有能力加大相关技术投入;中国是电动车所需的锂和稀土比较丰富的国家,具有资源优势;在传统汽车动力技术中沉淀的资产相对较少,技术转换成本较低;汽车消费处于增长期,具有明显的市场规模优势。这些优势使我国在发展电动车方面具有相对有利的条件。去年奥运会对国内研发的新能源汽车进行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应用验证,为进一步的研发工作提供了依据。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和“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已经部署,更大规模的示范验证将为产业化奠定基础。中国有可能借助汽车动力技术转换的时机,改变过度技术依赖的被动局面,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上实现突破。

  可以预计,未来20—30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影响未来的大趋势对我们来说,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p13v.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新能源:风电多晶硅遭国务院点名警告

下一篇:可再生能源并网将制定国家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新能源汽车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