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崛起,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的珠三角频频面临“用工荒”的窘境,有的陶企甚至将“招工”视为龙年开春的第一要务,招工难和用工成本快速提高的问题让不少企业难以应对。面对用工荒的难题,实现陶瓷行业机械自动化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目前,陶瓷装备业对于自动化设备已有成熟的技术,再加上陶企对这类设备日益增加的需求,自动化装备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陶瓷企业对于机械自动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机械装备企业来说是挑战,自动化程度不高或质量不稳定、故障率高的设备将会被淘汰。目前国内陶瓷行业自动化程度不高对器械企业而言也是很好的发展机遇,用工荒的持续出现将产生新的产品市场和设备革新,同时,也对配套企业的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以适应陶企不断精简人力的发展方向。
增加企业自动化程度,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是解决当前企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有效办法。目前,自动化设备都已经成为机械制造企业的重点产品,特别是可代替大量人工的打包机、包装机等设备都已大量使用到陶瓷企业中。
虽然近几年国内陶瓷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有长足进步,国内陶瓷厂的自动化程度与欧洲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用工为例,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一条生产线仅需要约20个工人,而国内的生产线普遍需要近百个工人。
欧洲的自动化程度比国内的高得多,这跟其产品特点、配套成熟程度、物流特点等有关,中国一时难以直接达到这种程度,另外,发达国家的工人成本也要高于国内许多,例如一个技工,其工资就要几千欧元。同时,企业还要为员工缴纳为数不少的保险等费用,因此,欧洲陶瓷行业的企业对招收工人是十分谨慎的,不会轻易增加用工人数。而新兴的东南亚国家,其用工成本和中国的差异不大,他们大多采用如欧洲的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也比较高,这主要与他们的产品结构适应这种设备的使用有关,同时,东南亚国家的工人普遍没有中国人那么勤奋、能干。
国内目前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是由国内陶瓷产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国内陶瓷企业追求的是低投入、高产出的模式,大多数陶瓷企业不愿意在机械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如果陶瓷企业使用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虽然购买成本比较高,但从长期来看,可以节省一大笔薪资、管理成本或其他隐性成本。随着近几年用工成本的快速上升,陶瓷厂对机械自动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提高自动化,就只能提高劳动强度,但是越来越多的工人不愿意从事高强度、高负荷的体力劳动。年轻一代工人的劳动素质逐步提高,对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也在提高,对于操作机器的工作,是比较受工人欢迎的。对于目前中国陶瓷行业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现实,对于机械装备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机遇。
去年,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考察富士康山西晋城园区时说,富士康在晋城研发的机器人已经下线,今年这一园区的机器人产能将达到一万台,三年后达到百万台。
对于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业内人士表示,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并不能直接应用在陶瓷生产线上,因为电子产品生产线的投入是较容易直接取代人力的,但陶瓷生产线,特别是包装线,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一种可以直接完全取代人的机器,所以就算陶企肯花钱也买不到这种现成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