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工业转型升级的“危”与“机”

工业转型升级的“危”与“机”

发布时间:2013-03-29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导  读:

政策推动的另一面是市场倒逼。日益上涨的能源成本压力,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逐渐丧失,都要求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式“必须转、赶紧转”。

“十二五”时期提出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政策推动的另一面是市场倒逼。日益上涨的能源成本压力,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逐渐丧失,都要求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式“必须转、赶紧转”。

 

这是一个阵痛的过程,企业要舍弃旧传统,接受新技术新观念。这又是一个“新生”的过程,在此期间,包括自动化、信息化在内的一系列能为传统工业带来新变化的技术,都将“大有用武之地”。

 

危:用工荒

 

机:用“机器人”替代“人”

 

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用工荒”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早在2010年,一位工业自动化知名企业负责华南市场的销售高管,就向记者描述过诸多华南制造企业负责人因为招不到工或工人流失严重而“愁白了头”的事情。到了2013年——中国人口红利终于要结束的这一年,“用工荒”早已由华南蔓延至全国,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

 

一直以来,“低成本劳动力”是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赢来牢固地位的同时,也使得前者一直无法摆脱“低端”的帽子。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低生产力、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也始终是中国制造企业的切肤之痛。

 

有“内因”,有“外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了。

 

首先想到的方案是“机器人”。自全球最大电子OEM制造商富士康的掌舵人郭台铭在2011年公布“机器人百万大军”计划后,“工业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成为中国制造流水线上的主力”就一直是业界热议的话题。

 

2012年年底,有媒体深入富士康采访,调查了解其“机器人百万大军”计划的实施情况,发现富士康各个工厂在包括iPad后盖打磨、喷漆、点胶等生产环节上,已有富士康自己研制的机器人FOXBOT和ABB、安川电机等国际品牌的机器人在工作。

 

其实,在汽车、包装、电子制造等多个工业领域,机器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机器人为企业带来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也非常明显。据《中国证券报》的最新报道,国内小家电龙头生产企业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已经在由机器人带来的效益上尝到了甜头。经过两年的生产线改造,艾美特有效减少了用工,在一些生产线中,工人人数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比人工提高了20%以上,产品的良品率也有明显提高。而数字也显示,用机器人并非就是一项“成本高”的选择。艾美特为媒体算了一笔账,“如果以每人每月最低3500元计算,三个工人月工资是10500元。而一个机器人的应用操作可以代替三个工人的活,扣除投入成本和维护费用之外,一年可为企业节约12600元的工资支出,还能将生产效率提高到20%以上。”

 

曾有科幻大片演绎过由于机器人取代人类带来的全球性危机,但目前来看,机器人并不是万能的,即使在它们已经风风光光的制造业生产线上。在装配等基本任务环节,机器人对比人有相当的优势,而且已经大行其道;但在需要更多精细工作的环节,如梳理走线、装嵌电子组件、特定螺丝串口等场合,还是人类更具备优势。

 

机器人的介入也将引发中国制造人才结构的变化。深入富士康工厂调查的媒体记者就发现,目前,富士康的操作工减少、技术工增多,整体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梯形转变。由此可见,机器人会代替人,但替代的大多是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力。

 

危:核心竞争力“瓶颈”

 

机:“两化融合”

 

在传统工业向现代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升级不但要表现在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提升上,还应该综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怎样的途径,能聚合企业原有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两化融合”提供了一个答案。

 

所谓“两化融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而这一广义的信息化概念,其实已经包括了自动化。

 

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将企业资源、供应链、物流、人员、生产制造等各环节以数据的形式相互联系,并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最科学的管理和运营,是“两化融合”的切实表现。而具体到技术层面,上马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企业),实现管理层、操作层、执行层的无缝连接,则是“两化融合”实现的渠道。

 

在2012年出版的《工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研究与实践(2011)》一书中,对于2011年由国家工业信息化部牵头对于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调查结果显示,包括钢铁、机床、家电、水泥、商用车等在内的12个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正在向集成提升阶段过渡和发展,即信息技术开始与工业业务深度融合,在信息化手段支持下,业务系统之间逐渐实现集成运作,系统集成基础上业务应用的开展推动了业务流程的逐渐改良和优化。也就是说,“两化融合”已经实实在在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好处。

#page#


但“两化融合”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认为,该书中提到的一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即信息设备完备程度高,但工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较低。从2011年的评估结果来看,数字化生产设备占生产设备总数的比例为44%,数字化生产设备中,联网的生产设备仅占28%。书中指出,工业自动化水平偏低会严重阻碍生产过程数据的采集,精细化管控难以实现,使得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低、稳定性不高,大大削弱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而2012年7月,国家工业信息化部正式印发的《“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疑似在为“两化融合”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求解。该技术指出,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是在各类装备上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甚至根本性的变化,进而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另外,计划还要求,经过10年时间的努力,数控技术和装置得以普遍推广应用并实现产业化,装备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认定一批数控装备推广和应用示范企业;重点应用领域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能源、资源消耗降低30%以上。

 

“数控一代”计划的推行将成为机械制造商与自动化厂商深度合作的契机。由此可见,在“两化融合”的大旗之下,自动化信息化系统提供商及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机会。

 

危:规模的“包袱”

 

机:以夯实主业为基础发展服务外包

 

中国人做企业喜欢“大而全”,而这种规模庞大的企业在发展中也会遇到诸多弊病。如机构繁琐、流程复杂、响应缓慢,而最大的问题是资源分散,对于企业发展核心主业造成了一定的拖累。在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夯实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也已成为主题,那么,要实现这一点,工业企业就要学会“有取有舍”。

 

在过去的几年间,“服务外包”成为了工业领域被谈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在社会化分工已经趋于成熟的发达国家,服务外包的现象非常普遍,工业企业与服务商的配合已经相当默契,合作细节也已相对明确。但就中国市场来讲,服务外包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对于工业自动化厂商来说,相对于产品技术与系统,“服务”是一项新业务,但市场需求已经不容忽略。如将企业自身原本拥有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服务,提供给工业客户,已成为其在中国业务的新增长点。

 

在此列举一个典型案例,即西门子为某国内大型造纸企业提供的IPM(设备维护管理)服务,即该造纸企业将生产线上相关设备的维护工作全部交予西门子的专业团队完成。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西门子的相关人士讲到,对于一些核心业务不是设备制造维修的企业来说,虽说他们有自己的设备维护管理团队,但很多都存在缺乏设备维护管理体系标准、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需要提供专业IPM服务的合作伙伴为他们“指点迷津”。

 

服务外包在中国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起步阶段市场空间并不算大。但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趋于精细和成熟,“专业服务”在工业领域占据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服务市场也将迎来更快的发展。

 

危:耗能“黑洞”

 

机:对能效“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进入“十二五”,国家更加大了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力度。根据2012年8月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对于企业来说,政策的强制性要求是一方面,自身对于降低能耗成本的追求也越发明显。工业各行业都是耗能大户,风机、水泵、空压机、变压器、暖通空调、照明等这些主要的耗能设备,每年将消耗企业的大量资源。企业需要了解自身的耗能情况,并且对症下药。

 

“能效管理”成为了一个新的词汇。对于企业来说,不但要节能,还要知道“从哪里节、为什么节”,综合评估企业的整体能耗水平,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针对于此,许多工业自动化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能效解决方案。如西门子公司的全生命周期能源管理方案,就可以帮助用户部署能效分析工具、节能产品和战略。西门子将能效管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能源总量的认定,即发现客户节能的潜力,这部分提供的功能包括计划、报表、能量采集、可视的能源流和能量健康检查等。第二步是提升节能的潜力,从客户投资的全生命周期去考虑,包括能量采集、投资和回收期的计算以及技术手段的研究等。第三步则发现节能的手段,包括改善机器性能和工艺流程,减少能源消耗,提升元件的能效以及采用能量回生措施等。基于这三个步骤,用户就可以实现最有效地节省能源的目的。

 

研华科技所提供的BEMS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客户收集和分析大量分散的能耗资料,监控整个企业的生产能耗动态。客户还可以通过BEMS能源管理系统对于某一节能措施的节能效果进行模拟评估,这也降低了客户未来投资的风险。

 

为解决节能初始投资较大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EPC)这种创新的商务合作模式也应运而生。合同能源管理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一种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显著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目前,这种商务模式已经在我国工业节能领域获得了许多成功案例。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qsjl.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2012年机械工业发展特点

下一篇:国产逆变器冲出国门的三大杀手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猜您喜欢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