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自动化网>《电源世界》门户>公司新闻>2015年:制造业迈入新时代

2015年:制造业迈入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5-04-16 15:16     新闻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分享到:

    编者按: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2014年是尤为艰难的一年。劳动力短缺、成本增加、产能过剩及全球经济的疲软,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来自全球的竞争在逐渐蚕食着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低端制造正快速从中国向其他低成本国家转移,而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回流,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一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工业4.0将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的标杆。而这种种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电源企业来说亦带来了相应的影响。

2015年:制造业迈入新时代

    区域间产业转移持续推进

    近几年来,为了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并取得了良好成果。

    在利用境内省外资金总数方面,中部六省已由2009年的1.2万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3.32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2.5%,这5年中,湖北、山西两省利用境内省外资金分别增长5.3倍和3.9倍。

    西部地区,四川省5年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3.3万亿元。重庆市近5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2.1万亿元,比前5年引进资金总和增长10多倍。而陕西省近5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44万亿元,逐步形成了以专业产业园区的形式而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态势。

    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差异正随着区域产业转移而逐步减小,中西部地区利用的省外资金中,有60%以上均来自东部发达地区。

    2004年,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最高,为60.36%,此后,受中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开始逐渐下降,2009年为55.05%,2013年降为50.20%。

    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在平稳中略微上升。2004年占比为8.68%,2009年降为8.59%,2013年达到8.83%。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则出现了大幅上升,分别从2004年的16.88%、14.07%上升到2009年的19.48%和16.88%,2013年更是分别达到21.64%和19.33%。 {$page$}

2015年:制造业迈入新时代

    中西部吸收外资占比增强

    在吸收外资方面,近几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的占比已逐步下降,2009年,东部地区吸收FDI(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例为64.11%,2013年降为55.84%。

    东北地区保持相对稳定,吸收外资的总体规模占全国比重为13.5%左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最快地区是中部地区,2009年该地区占全国比重仅为13.93%,2013年上升到19.47%。

    西部地区在该方面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尚未形成长期稳定上升态势。2009年,西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占全国的9.67%,2011年上升到14%,但从2012年起逐步下降,2013年仅为10.19%。

    在中西部国家重点经济区或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方面,这一增长趋势更为明显。如西部成渝经济区,近年来吸收外资规模增长明显,200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4.95%,2012年上升到8.37%。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得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推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从2009年的4.42%提升到2013年的7.2%。受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带动,安徽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从2009年的38.8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06.88万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从2.52%提升到了4.15%,实现了大幅增长。

    产业转移促进中西部电源市场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不光转移了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电子信息、机械、医药、汽车、新能源等高端产业,也加快了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转移的企业十分注重对转移承接地区综合制造成本的考量、对产业配套能力的要求及对转移承接地区消费市场的考察。

    其中,医药行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和聚集,近5年来,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占比增长1.84%;机械行业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推动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4.8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移聚集,分别实现增长5.12个、3.77个百分点。

    西安、成都、重庆、郑州、武汉等市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吸收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环境的转移,同时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建设。

    装备制造业领域,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和东北地区,由于此前高端装备制造业所具有的良好发展基础,在产业区域转移这一浪潮中具有更突出的优势,发展更为快速。

    而目前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特点,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整体转移。也就是说,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考虑,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将研发、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营运环节也转移过来。

    由于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

    由此,有着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地区最吸引东部企业转移,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城市群,特别是沿南北走向的京广线、京九线和东西走向的陇海线、长江产业带。

    因此,在当前产业转移中,产业配套型转移尤为突出,即主要是与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和前、后向配套产业的分工组织关系相关联的,一旦主导产业出现空间区位变动,与之协作配套的产业或生产环节也会追随至相应的生产区位。

    对处于某种供应链环节的生产者来说,如果其上下游关联产品的生产者已经大量转移到某地生产,则会迫使尚未进入者跟进转移,提高转入地的配套体系运作效率。电源产品是广大工业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配套产品之一,制造业的转移直接促进了这些领域各种工业电源需求的增长,甚至也有不少电源企业,已纷纷加入到产业区域转移大潮中,或在中西部地区增设生产基地,并加大对中西部市场的开拓力度。

    部分外资制造业迁出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种国际产业的大变动背景下,制造业产业转移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从转移方向上看,此次制造业产业转移表现出由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转移的总体趋势。

    从制造业结构比例来看,全球先进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品牌、知识产权、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引导先进生产力回流发展。受人力成本制约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渐从我国向东南亚、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局面。

    数据显示,中国今年1月份的制造业PMI为49.7,与去年12月份的49.6相比几乎持平。截至1月份的3个月平均值为49.8,与截至2014年10月份的3个月平均值50.6以及截至2014年1月份的50.3相比降幅明显。

    2014 年12月17日,微软宣布将在春节前关闭位于北京及东莞的诺基亚手机工厂。关闭中国工厂后,部分设备被转移到越南河内工厂;松下将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至位于静冈县和神户市的工厂;夏普计划在栃木县矢板市工厂和大阪府八尾市工厂分别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推进回迁。日本大金工业公司董事长井上礼之7日表示,计划进一步把投放日本国内市场的家用空调生产从中国迁回位于滋贺县的工厂;TDK预计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秋田县等地的工厂。

    外资企业的撤离对于那些为之提供配套产品或服务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一旦外资撤离,为这些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制造企业将面临订单锐减和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境,对于电源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因而对于以服务这部分外资企业为主的电源企业,要考虑更多渠道发展自己的业务,摆脱对外资企业的过度依赖。 {$page$}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自2014年下半年起,国务院常务会议数次讨论和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出台,一些初期探索项目陆续落地。

    中国高铁迈出国门的脚步加快。据了解,2014年我国共出口铁路设备267.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对东盟出口额增长了1.2倍,东盟、阿根廷、澳大利亚和美国位居我国铁路设备出口的前四位,出口额分别为38.4亿元、34.5亿元、33.5亿元和31.7亿元。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大力开拓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国际市场,整合行业资源,创新对外合作模式,探索采取合资、公私合营等投资运营方式,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建设、装备供应、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并通过国际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为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轨道交通最急需发展的区域,区域内拟建或在建的高铁项目共有9个,此外还有22个跨境铁路、普通铁路和地铁项目拟建或在建。而核电产业作为高端技术制造业,也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专家普遍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在外贸方面一直处于顺差位置。但是,出口结构却不尽合理,出口的主力军长期停留在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中,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被贴上了低端、廉价的标签。

    然而情况现在已经有所改观。“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投资输出国转变。”经济学家宋清辉说,“以高铁、核电为代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以质优价廉的优势赢得国际认可,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中国版“工业4.0”规划将出台

    “工业4.0”是由德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该概念推出一年多时间以来,已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中国与德国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德国制造业的升级无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德国“工业4.0”战略的提出,凸显出全球制造业激烈竞争的新态势,这对中国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4.0”较大的进步在于利用互联网激活了传统工业过程,使工厂设备“能说话、能思考”,同时实现三大功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较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将流通成本降到较低。

    中国制造业目前仍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且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过去,由于中国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这些问题被部分掩盖,但随着中国“高成本时代”的悄然到来,传统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出台“工业4.0”发展战略规划迫在眉睫。

    实际上,我国具备拓展“工业4.0”的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众多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而具备了高度灵活性,为将来实现“工业4.0”进行了有效铺垫。

    三维度掘金“工业4.0”

    据权威人士透露,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初稿已完成规划。重点实施领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生物制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该规划或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

    1月6日,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处长王建伟表示,2015年将研究出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据了解,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指导意见为中国版“工业4.0”战略的重要抓手。

    由此可见,“工业4.0”作为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未来方向,必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2015年工业领域一项重要政策抓手。未来围绕“工业4.0”智能工厂,国家和地方可能出台更多实质支持政策,推动产业快速进步,“工业4.0”也将成为贯穿全年的一条主线。

    事实上,关注“工业4.0”的远不止中德两国,在美国,则更多地将之概扩为颇为宏大的概念“工业互联网”。尽管名字不同,它们本质上都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而这一融合趋势将为制造业开拓出一个全新的时代,而这一个新时代,同样离不开我们电源系统的电源供应,电源厂商亦应密切关注这一新趋势的发展,为“工业4.0”时代护驾保航。<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to2osv7ge8i.html

拷贝地址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自动化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言反馈
  • 评价:

  • 关于: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需求意向:

  • 验证码:

    看不清楚?

  • 在线咨询
X
下载企业APP

成为企业会员免费生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