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地方可以和美国竞争,像阿里巴巴、腾讯就做得非常好,但这不是中国的全部。”姚洋说,“如果把制造业丢掉,中国就失去了根基。”
面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强国目标,姚洋充满信心。“中国的制造能力已经相当好了,我想我们有望在2035年达到德国制造目前的水平。”他也坦言,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需要大量努力。制造业本身要沿着已有的产业特性,一步一个脚印攀登技术高峰;国家也需要对制造业发展有一定政策倾斜,如降低企业增值税和社保成本。
企业无需陷入互联网焦虑
“互联网+”在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热度极高,国家也从2015年起推动中国制造和“互联网+”融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对此提出要求,将“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作为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容。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上信息处理能够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但也易使企业陷入是否要转型、如何转型的迷茫。姚洋认为,“互联网+”模式并非适合所有企业,是否转型取决于企业自身需要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家患了互联网焦虑,是不是不做互联网就难以生存了?”姚洋说,“当然不是。互联网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想‘互联网+’反过来说更准确,‘+互联网’,它毕竟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
姚洋强调,企业在考虑互联网转型时,要清楚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合以网络方式营销,所设计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盈利。
对于“互联网+制造”中广受关注的云端制造体系,姚洋认为,从个性化生产的需求量和制造能力考虑,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至少20年。他说,德国工业4.0的基础是德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个性化消费需求旺盛阶段,而且此前已经走过30多年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道路,具备进一步智能制造的能力。相较之下,中国还处于大众化消费阶段,老百姓对个性化生产的需求不足;且企业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互联网+”热潮,姚洋建议,制造业企业还是需要发展的定力,坚持自己所长,脚踏实地进行技术创新。如果进行互联网转型,则必须挖掘出生产力,将流量变现,给企业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