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行业资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8台发动机助力中国首次探火之旅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8台发动机助力中国首次探火之旅

发布时间:2020-07-23 来源:央广网 类型:行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导  读:

央广网西安7月23日消息(记者刘涛)7月23日,海南文昌发射场,一道耀眼的橘色烈焰滑过长空,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国首次探火征程从此开启。未来,经过7个多月的在轨道运行,“天问一号”探测器将着陆火星,一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是我国...,系统,轨道,一次,过程,发动机

  央广网西安7月23日消息(记者刘涛)7月23日,海南文昌发射场,一道耀眼的橘色烈焰滑过长空,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国首次探火征程从此开启。未来,经过7个多月的在轨道运行,“天问一号”探测器将着陆火星,一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首次应用性飞行,也是中国行星探测的首飞之战,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本次发射用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和“天问一号”探测器,研制交付了78台各型发动机,始于地面发射,终于精准着陆,液体动力的贡献将贯穿全程,无处不在。

  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上,配置了六院研制生产的30台四型发动机,分别是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2台9吨级膨胀循环发动机及18台作为辅助动力的姿控发动机。

  精准动力成就飞天之举。高擎起中国探火希望的千吨动力是六院科研团队20余年心血智慧的结晶,更是航天“三大精神“在新时代液体动力团队中的生动诠释。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要想成功飞向火星,搭载火星探测器的运载火箭必须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方能助力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踏上神秘的探火之旅。正如六院院长刘志让所说,发动机的推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要想拥有大推力运载火箭,就必须率先研制出高性能、高品质、全绿色、全环保的动力系统。

  早在20多年以前,六院就运筹帷幄,率先启动了新一代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氢氧发动机的预先研究。2016年11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我国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实现了9吨到25吨的跨越。

  经历了长五遥三和长五B首飞两次任务考验,承担助推动力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芯一级动力的50吨级氢氧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随着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化应用将从此拉开帷幕,今后多个国家重大发射任务,长五将堪当大任,在更加宽广的宇宙书写新的奇迹。

  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六院研制交付了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的推进分系统,共计48台大大小小的发动机。它们将分别为着陆器着陆过程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过程提供可靠动力,为环绕器系统提供轨道维持、轨道转移、制动捕获、轨道调整以及姿态控制所需的精准动力。

  其中,环绕器上共有21台发动机,分别是8台120N发动机、12台25N发动机和1台3000N发动机。着陆巡视器推进分系统共有27台中室压发动机,分别为20台250N发动机、6台25N发动机和1台7500N发动机。

  由六院研制的78台大大小小的各型发动机,就像宇宙马拉松接力赛的队员,一棒接着一棒,在成功助力火箭升空后,将全力以赴助力探测器进入地火转移轨道,进而实现精准着陆。

  火箭发射环节,由8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助推器和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组成的芯一级动力同时点火,助力火箭从地面喷薄而起,工作到一定时间,助推器熄火分离,芯一级动力独自承担起助跑任务;当芯一级动力完成使命关机后,与火箭分离,助跑接力棒交到由2台9吨级膨胀循环发动机组成的二级动力手中,它们经过二次起动,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随后,“天问一号”将经历地火转移、近火制动、环火飞行及火星着陆等一系列旅程。这期间,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上配置的推进分系统将分别为探测器提供既定任务所需的全部动力。

  3000N轨控发动机和7500N变推力发动机,将携手46台“小可爱”姿控发动机,一起成就“天问一号”奔火旅程的完美身姿,这一过程,液体动力如何精彩接力,后面我们会继续跟踪揭晓。

  浩瀚宇宙,征程再启,无论是今天长征五号遥四火箭的一飞冲天,还是7个多月后的将要实施的火星着陆巡视,这项伟大工程的背后,是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队伍顶住压力、面对困难永不言败,发扬航天“三大精神”的执着情怀,更是致力发动机研制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可靠性大幅提升“五大工程”,助推航天强国建设的跨越式探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猜您喜欢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