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行业资讯>2022年机器人五大发展趋势

2022年机器人五大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2-02-18 来源: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网 类型:行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导  读:

新功能 新应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2年2月16日在法兰克福报道,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在役保有量创下了约300万台的新纪录,2015至2020年平均每年增长13%。本文中,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出影响全球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五大发展趋势。“机器人自动化正在加速传统产业和新兴行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Milton Guerry表示...,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应用,工业机器人,202

    新功能 新应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2年2月16日在法兰克福报道,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在役保有量创下了约300万台的新纪录,2015至2020年平均每年增长13%。本文中,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出影响全球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五大发展趋势。“机器人自动化正在加速传统产业和新兴行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Milton Guerry表示:“越来越多的公司正认识到应用机器人的诸多优势。”


    1 -进军新应用行业

以前自动化程度相对偏低的领域正在迅速普及机器人的应用。客户的需求推动公司升级来满足产品和配送方式的个性化要求。在疫情刺激下,电子商务迅猛发展,预计2022年将继续加速变革步伐。仅仅五年时间,全球电子商务领域的机器人数量就从零攀升至数千台。劳动力短缺也促使原来不考虑自动化的公司转向自动化。比如依赖服务人员的行业如零售业和餐馆等,因为无法招到人员填补空缺的岗位,将会选择升级自动化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应用行业涌现出来,如配送和物流、建筑、农业等等,这些新的应用行业受益于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而获得蓬勃发展。


    2 -更加易用

在以前,部署机器人较为复杂,但新一代机器人更容易操作。现在的用户界面很明显的发展趋势是上面自带简单的图标式编程和机器人的操作指南。机器人公司和第三方供应商合作,将硬件包与相关软件捆绑在一起,使得机器人应用变得简捷。这一趋势看似简单,但提供的解决方案聚焦全生态系统,通过减少操作时间和精力而发挥出巨大价值。同时,低成本机器人发展趋势也伴随机器人更易于安装和设置,在某些情况下预先配置特定的应用程序。供应商可以提供整合了夹具、传感器和控制器的标准程序,在App应用商店上面则可以找到适合各种应用的程序,来支持低成本机器人的部署。


    3 -机器人及员工技能提升

越来越多的政府、行业协会和公司认为,下一代需要在早期阶段接受基础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教育。由数据驱动的生产线将侧重于员工教育和培训。除了内部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外部的教育途径加强员工的相关学习。比如每年都会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万到3万名学员报名参加由ABB、FANUC、KUKA和安川等机器人制造商开办的机器人课程。机器人技术正在改善工厂工人的工作状况。正如最近的“辞职风潮”所显示的那样,人们希望在一个可以建立职业生涯的现代环境中工作。新的机器人培训项目对公司和员工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一方面枯燥、肮脏和危险(3D)的工作实行自动化操作,另一方面员工可以学习未来工业工作场所的关键技能,提升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竞争潜力。


    4 -保障生产

紧张的贸易关系和新冠疫情持续蔓延迫使制造业重新回到客户周边地区布局,全球供应链短缺促使企业考虑就近自动化作为解决方案。美国的统计数据明确显示了企业是如何通过自动化恢复生产的:根据美国先进自动化协会(A3)的数据,美国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订单比2020同期增加35%,其中超过一半的订单来自非汽车行业。不仅仅是机器人,机器视觉、运动控制和电机也出现了大幅增长。“新冠疫情以及由此造成的供应链中断和劳动力短缺,似乎正是企业为证明投资自动化是正确的决策所需要的推动力,”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秘书长Susanne Bieller博士表示:“现在最有可能应用自动化的公司就是那些已经考虑了一段时间但还没有最终下定决心的公司。”


    5 -赋能数字自动化

2022年及以后,数据是推动未来制造业的关键要素。生产商通过对智能自动化流程采集的数据加以分析,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由于机器人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共享任务和自我学习,企业可以很容易地将智能自动化拓展到新领域中,比如从建筑业到食品和饮料包装领域,再到医疗实验室等。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水平越来越成熟,学习型机器人正在成为主流,该行业已经过了试点阶段,预计2022年这些技术将会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o3ta6lq2uvb2.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迈向“工业互联网﹢双碳”新征程

下一篇:新基建下的文化产业 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城市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猜您喜欢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