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行业资讯>海信打造以应急云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应急体系 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海信打造以应急云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应急体系 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4-05-11 来源:中自网 类型:行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导  读:

应急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底线。基于新质生产力探讨形成新质应急力,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5月11日,2024“防灾减灾:从基层做起”论坛暨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二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青岛举行。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数字政府事业本部总经理盖健现场发表《海信云脑技术赋能城市防灾减灾实践与思考》主题演讲...,系统,论坛,二次,应急,应急管理


应急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底线。基于新质生产力探讨形成新质应急力,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5月11日,2024“防灾减灾:从基层做起”论坛暨青岛市应急管理协会二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青岛举行。海信网络科技公司数字政府事业本部总经理盖健现场发表《海信云脑技术赋能城市防灾减灾实践与思考》主题演讲,阐述海信打造以“应急云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应急体系,加快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持续提高城市风险防控能力,全面增强城市整体韧性。

 

智慧应急行业先行者

在智慧应急领域,海信起步早、部署快,早在 2007 年即为青岛市应急办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市-区-镇街”三级指挥体系。近年来积淀愈加深厚,牵头成立了国内首家“公共安全 + 智慧城市创新空间”、全国首个“智慧云脑制造业创新中心”,主导了“国家综合应急通信终端研发与产业化科技项目”,为 30 余省市提供智慧应急产品和解决方案,收获了客户信任与支持。

面对政策、市场造就的行业新形势,海信探索出了建设新型智慧应急体系的新路径。“坚持价值导向、应用导向将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应急能力和效果的核心,”盖健在发言中指出,海信将基于高质量的数据、管用好用的模型、高效的辅助决策,通过以场景化实战为导向,构建以“应急云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应急体系。

 

新型智慧应急体系建设者

数据方面,具备应急数据全周期管理能力。基于与 60 余个应急联动部门对接经验,提供 5 类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创新支持自动化采集,让采集效率更高。提供 4 类 1000 + 治理规则,提升数据治理效果。制定了 18 类 53 小类 482 项数据标准,满足共享共用需求。

业务模型方面,提供风险识别、监测预警、趋势研判、总结评估等 4 大类 50 余种算法模型,助力应急管理智慧化。在去年某市夏季防汛期间,基于海信预警模型,原本 30 分钟才能生成预案,现在 3 分钟就有了,实战效果领先。

 

辅助决策方面,自研了行业首个“省-市-区”三级一体的应急领导驾驶舱,预测更准、预警更快、预案更实,辅助决策更高效精准。海信已在 30 余个地市实践应急领域的一体化辅助决策平台,目前正研发应急行业大模型平台,重构应急辅助决策应用,提供全新体验。

城市应急实战场景实践者

落地应用是产品创新的关键环节,是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后一环。如今,海信新型智慧应急体系已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震灾害、浒苔灾害等多场景中应用,成效显著。

 

以防汛抗旱场景为例。通过应用大模型技术,可在汛前通过雨情、风情信息预测积水风险点位及积水等级;汛中自动生成应急预案结果,并在地图呈现推荐路径及路况信息;汛后语音智能调取处置各环节过程记录,过程可复盘、问题可溯源,事件发现和处置效率均提高 30%。

再如针对夏季易发生的浒苔灾害,海信在某市某区开发了监测预警系统。事前通过结合遥感识别的浒苔图斑,结合风场、海温等多种要素,实现浒苔生长与漂浮范围的预测。事中通过预测结果进行打捞布防,利用视频智能感知实现事件及时派发,保障打捞船只作业安全。事后通过最新遥感监测数据、预测数据、海上气象数据,进行综合研判浒苔的整体态势。

 

此外,还有森林防火场景可以快速构建火灾蔓延模型,预测火线长度和蔓延面积,预测准确率≥85%。地震灾害场景中,50 秒自动生成烈度速报图,10 分钟内提供人机交互地震烈度速度图,为快速抢修提供参考。综合指挥场景中,海信落地了 100 余个指挥中心建设案例,在青岛打造了市-区-街道三级协同、建管服一体的应急指挥中心…… 这是城市应急能力的体现,也是海信智慧应急实力的体现。

防灾救灾意义重大,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未来,海信将围绕“价值、效率、效果”做好技术创新,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坚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为城市安全防控量身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案,为我国新质应急力的建设贡献海信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o5mvu572pv11.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产业变迁中的国产EDA:并购、挑战与未来的本土化路径

下一篇:【论文】基于NX封装的低杂感SiC MOSFET模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猜您喜欢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