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企业资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生产中心”的距离

中国制造业与“世界生产中心”的距离

发布时间:2004-01-12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企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制造业

导  读:

 
“世界生产中心”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是制造业充分发展的结果。一国能够成为“世界生产中心”表明其生产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但这还不能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生产中心”。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生产中心”,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缘何说中国是“世界生产中心”  
  去年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成为“世界生产中心”或者是“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的评论多了起来,做出这种评论可能有不同的背景和指向,但其所依据的事实基本是一致的,这就是中国的发展。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惟有中国保持着7%以上的GDP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9593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外贸进出口总额5098亿美元,增长7.5%。外商直接投资468亿美元,增长14.9%。而在经济增长的份额中,体现生产能力的制造业占着绝对比重。  
   
二是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具有标志性的是一大批重要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如钢铁、水泥、数字程控交换机等。据初步统计,中国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业产品多达上百种。另据资料统计,早在1997年我国摩托车产量就达到了1003万辆,雄居世界第一。2000年,我国摩托车产量达到1153万辆,销量达1150万辆,成为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生产大国。其他如集装箱制造业占世界产量的70%、玩具的生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60%、洗衣机产量约占24%、冰箱占16%、空调器占30%。目前中国在通信器材如电话机、家用电器如彩电、收录机和计算机配件等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有资料称:2001年,全世界人均有一双鞋、2.8件衣服和1.7米布是中国制造,每两人中就有—人拥有一顶标有“中国制造”的帽子、一块毛巾和一双袜子。  
   
三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投资坏境进一步改善,投资领域进—步放宽,不仅一般竞争性行业,包括部分基础设施领域和部分资源开发领域也都允许外资进入,并且允许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购并,由此吸引大量外资进入。2002年1-9月份,吸引外资已达411亿美元,超过美国同期的172亿美元,成为世界吸引外资的第一大国。世界500强公司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  
   
四是中国实施的一系列促进增长的宏观政策。连续5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累计投资6600多亿元,形成3万亿投资的总规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中国还不是真正的“世界生产中心”  
  对世界生产中心有不同的认识,我们理解的“世界生产中心”,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1.具有生产的规模优势和较大的市场份额。2.具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手段和一定的技术优势。3.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化程度比较高。4.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依此来观察中国的制造业,其整体水平还相差很远。历史上英国、美国、日本曾先后成为“世界生产中心”,其制造业占世界的份额分别是:53%、40%和20%。而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份额1997年为5.9%,与欧盟29%、北美27%和日本15.8%的份额相比差距还相当明显。而从中国制造业本身来看,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弱。以摩托车业为例,摩托车产业虽然生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生产的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强,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尽管整车产销量达到20万辆以上的企业从1993年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18家,但摩托车生产的集中度(前16名)由1995年的83.6%下降到2000年的54.83%。产量最大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10%,人均产值20万元。而摩托车工业发达国家人均产量为129-200辆,人均产值26-35万美元。  
   
二是技术水平低。中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1/10,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反映在产品结构上,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1/10,不少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要进口。以钢铁生产为例,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钢产量已达到世界第一,但品种不足、质量不优、低档次的建筑钢材占很大比例,大量优质钢材、特殊钢材还要靠进口。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低。2000年中国用于研发费用的总投入为890多亿人民币,占GDP的1%,只相当于107亿美元。1999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6%,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以上,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中国目前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于国外。  
   
由此来判断,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生产中心”,或者只能说是“低水平的世界生产中心”,中国要成为“世界生产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成为“世界生产中心”的可能与现实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生产中心”?应当肯定这一趋势是很明显的,而且中国具备一些比较优势:  
   
一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备工业的总称,包括除采掘业、公用业外的全部29个行业。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40%,财政收入的50%、外汇收入的75%来自制造业。从1980---1998年,中国GDP年增长率为9.94%,而同期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12.65%,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到2000年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万亿元。中国制造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其中1985—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倍,1991一t996年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中国制造业现在排名世界第四。  
   
二是劳动力成本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工资报酬作过测算,按各国(地区)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换算后,1998年制造业的周平均工资中国为30美元、印尼31.7、菲律宾47.4、泰国58.3、马来西亚77.9、韩国243、台湾328.9、香港436.6。可见,在亚洲中国制造业的周工资属最低的。  
   
三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制造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虽然中国大学毕业生在人口中的比例不高,但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7%,约6.2亿人,这既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同时也比较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的现实水平。  
   
四是国内具有广阔的市场。中国既是一些产品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需求增长迅速,市场空间很大。如摩托车,中国既是产量大国,今年预计可达1200万辆;也是消费大国,60%以上在国内销售。  
   
五是基础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基础设施领域,可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较为充分的条件。2001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8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铁路营业里程7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公路里程170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民用航空里程155万公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2亿户,均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社会与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经济运行平稳并保持长期快速增长。这无疑会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大的支持。  
   
从现实来看,中国要成为“世界生产中心”在以下方面还必须做出努力:  
   
第一,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的基础,中国企业要想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快做大做强。以强势企业为核心,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强势企业集中,推动资源的从优配置,在强的基础上实现做大的目标。  
   
第二,进一步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要从全球化的视角、从战略竞争的需要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在合作中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对于受WTO影响不同的行业,采取差别化的分类调整政策。中国加入WTO一年来,对不同行业产生了不同影响。对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短期内受益明显。如机械电子及通信制造行业有突出表现,1—8月,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家用电器类产品出口分别增长57%、40%。一部分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相反,钢铁、化肥等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和60%以上。少数出口行业产品价格下降,海关统计的11类出口产品中,有9类产品的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此,应当分类调整,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应当加快“走出去”;对比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的行业,应加快市场开发和技术改造;对明显弱势产业,应当加大调整的力度。  
   
第四,加快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同时,要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研发方面的合作,包括在国外收购专门的技术开发公司。  
   
第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物流与分销体系。物流是制造业的支撑系统,要成为“世界生产中心”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物流与分销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目前在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空间。据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全社会支出的流通费用达17880亿元,约占GDP的20%。今年一季度,中国工业产成品流通成本大约占GDP的22.9%,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10%。来自世界银行的报告称:如果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由目前的16.7%降低到15%,每年将为全社会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物流成本。可见,物流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六,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健全和完善经济法规体系,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本文地址:http://ca800.com/news/d_1nrusj6oam0iu.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环保型建材在装饰装修业的应用

下一篇: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机床展览会简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制造业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