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底,我从水泥厂调至省
建材局,报到的头几天,就是集中学习领会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精神。这是我个人的经历,没有任何悬念,现在想起来却回味良多……
民生推动转型凸显公共地位
之前的那个水泥厂,拥有两座8.8万吨的机立窑,是省里的“红旗”企业,私底下我们称它“光灰的工厂”。从17岁起,我当了4年岗位工,干了4年办事员。后来有幸供职的机关是刚刚组建的省一级局。我在那里知道了建材工业有三大类:建筑材料、非金属矿产、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知道了什么叫“系统内、系统外”,“大水泥、小水泥”,“大玻璃、小玻璃”……总的印象是大小纷杂,大小都穷,大小都弱。我对这个行业的感性,逐步有了理性的认识。
改革发轫之初,民生“欠帐”多年。国家需要积累财力搞建设,百姓企盼生活过得好一点——好日子离不开好房子,搞建设不能没有材料支撑,市场需求大回笼货币才快,建材工业由此而“先行”。
当时,建材企业基本上还在计划体制的约束下习惯运行:生产计划由上级部门下达,产品去向由物资单位统配,销售价格按政府批文执行。忽然间进入市场调节,感觉上似乎有点“受宠若惊”,行动上有点“仓促上阵”。那时候,城乡处处都是建设工地,火热场面惹人冲动。手里有了钱的农民也一样,农房建材短缺促成乡镇建材企业兴起。“要发财、办建材。”“皇帝女儿不愁嫁”……这是社会上的“顺口溜”。
经济学家也在告诉说:“建材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品。”
建材企业已不再是单纯为基本建设提供原材料了,他们把眼睛盯到日新月异的百姓生活需求上,着力开发以美化生活为主角的建材产品。
上世纪80年代中,我曾经在国内一些报刊发表过一组文章,分析悄然兴起的装饰装修热:不仅表现在城市公共建筑和商业场所的环境装饰上,更有代表的还是民居住宅装修。当初我较早切入的新鲜事,很快成为时尚了,我也没有再去特别注意。但有一点却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原来被人们视为生硬、冷漠、单调、灰暗,总是不屑一顾诸如水泥、玻璃、石材、陶瓷种种建筑材料,开始变得生动、温馨、亮丽、多彩,是那般吸引眼球——人们记住了它们!
角力市场励志战略调整布局
产品的公共性一旦得到张扬,就被“市场之手”抓紧了。
只要有市场,竞争和效益就是两个时髦词。那年头,很多企业说着喊着就上气不接下气了。因为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差、产品种类少,适应不了市场的竞争,自然也难以获取更大的效益。市场因素对建材业的支配作用明显增强,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探索转轨变型,更多企业通过竞争求生存谋兴之道。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内部改革和改善经营管理交织推进。
我的几段记忆碎片,也许比过时的理性归纳和数据更能够说明问题:
1986年,只有200多职工、200万资产的武汉市碳酸钙厂实行租赁经营,经招投标,该厂一名中层干部夺标,自组管理班子,以1万元抵押获准租赁经营三年;1987年,年产20万吨的黄冈田镇水泥厂招标竞选厂长,是全省首个候选人竞标应招、职工民主选举厂长的骨干建材企业;1990年,管理能力较强的洪湖市水泥厂承包了长期亏损的嘉鱼县水泥厂,尝试跨地区输出管理扩展经营……
湖北监利县网市镇扒头村农民胡儒山(后成为该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也在武汉建筑工地打工,学会“划玻璃”。他发现这一行在家乡有市场,使用打工挣得的1000元钱买了玻璃运回监利,他用自行车驮着玻璃走村串户,到农民家里“划玻璃”并安装窗玻璃,一年下来,赚了1万多。胡儒山创业致富触动了同乡,村里镇上从事“划玻璃”的农民逐渐增多,走村串户发展为开门办店,或出县出省开店开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玻铝经营之乡”。现在国内玻璃业内耳熟能详的“荆州行帮”,实际源自监利县网市镇。
1990年初的经济不太景气。北京一家建材销售市场的17名共产党员,在首都率先实行了党员戴牌上岗制度,在全国亦是第一批亮出身份的共产党员。开展活动以来,这批共产党员的真诚服务,带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唤来了顾客的回头率。商场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多,看不出市场疲软状态。对于这件很小的新鲜事,当时在《中国建材报》报道后引起不小的热议,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政治人物看重的是“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社会学者也许关注“党员形象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的关系改善。我也看到了经济不景气的当时,他们在经营模式和销售办法上所做的尝试……
水泥企业当时也在折磨之中,厂家不得不将视线转向国际市场。背景则是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就是1990年,中国水泥出口量相当于整个80年代出口量总和的近2倍。水泥出口大潮的冲击,一方面使近150家水泥生产企业走出市场疲软的阴影,同时又强化了更多企业家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当然也暴露了从宏观管理手段到微观经营方式等方面的不足。
后来总结探讨经验,不能不归益于国家建材主管部门,早就开始扩大水泥出口前期工作,相关部门对制订出口计划、质量管理办法和落实货源做了大量的工作。业内人士特别是企业家们和主管部门都体会到,那些年里,建材出口战略,墙体材料革新,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建筑材料,长江建材工业密集带开发,企业抓大放小——上大改小、限小、关小——做大做强……,一系列高屋建瓴的行业政策、发展规划、战略布局,对于建材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末,我曾回到原来出力流汗的水泥厂,已经被集团兼并,两台机立窑炸平了,原址建起了两条新型干法生产线,犹如两条卧龙高昂起头脖,生气活现。“光灰”的形象已不存在,而是闪耀着光辉的业绩:三峡大坝、西气东送、青藏铁路、奥运工程……无一不印证了建材业的眼光、自信!
化解管理阵痛释放多元潜能
上世纪80年代中,我和许多人一样,为了“文凭”而去“充电”。待我两年后回到机关,“工业局”的牌子已经变成了“总公司”(其实还是行政性的管理公司)。
经济有其运作的规律,长期以计划“绑架”市场无益于解放生产力。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迟早要淡化,这个道理都懂,但需要有人在转型中承受阵痛。
随后的几次机构改革,“总公司”成了“行业办”,又换成了“投资促进中心”或“协会”。在我的印象中,各省市甚至国家局的模式基本一样。建材主管部门探索改革途径,以期建立行业管理模式。中央决策从重视形式转向了重视内容的调整,从表现层次进入了深度层次。
涉及的人在心里不免有一丝失落,些许酸楚。失落是因为一代人为之奉献的岗位一下子没了,酸楚是与有些部门相比觉得不是味儿。这时候许多国营企业工人也在“下岗”、“失业”,在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中无力自保。于是“我们”分享了“阵痛”。命运的相近使得这个行业的干部和工人相互理解、关切、互勉:未来的生活必须靠自己来把握。好在政府留了生路,企业再难也交了社保医保。
“为伊消得衣襟瘦,忽报强风劲雨来。”那阵子,在业内,像我这样的中年失意者肯定是大有人在。落寞的有之,转行的有之,未老先休有之,夺路逢生更有之!我就是在2000年主动提前退的休,办起了环保科技公司,边缘去了。
“中梗阻”手术的成功,给予企业的是放下包袱,直面市场,释放能量。“不找市长找市场”是当时的流行语。在市场中搏弈、分化、重组、扩张,表面上看是信马游缰,实则是循规定力:
就说原国家建材局职能弱化时组建的中国建材集团公司,代表着国有资产的整合重组、规范治理,几乎囊括了行业内国字头的所有资源,瞄准的是国际化的建材产业平台,已打造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集科研、制造、流通为一体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
业内无人不晓的百年华新水泥,1984年突破年产100万吨,1993年实行股份制改造,1999年同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制造商之一瑞士豪西蒙集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股票上市交易,资本通道开启,实现了超常规的扩张,如今的产能是彼时的20多倍。
海螺集团走的是民族资本扩张之路,据相关资料,目前已拥有58家子(分)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水泥产销量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所拥有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代表着当今世界水泥行业最先进水平。
至于民营资本,更像是“星星点灯”。浙商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最会赚钱的“商帮”。在全国各地都留下“浙商”投资建材业的足迹,仅水泥浙商拥有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占全国新型干法的产能20%以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重点扶持水泥企业“60强”,就有12家是浙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只要去百安居、好美家等建材超市走一趟,就可以买到各种时下流行的建材商品,风格和材质多种多样。有数据显示,自2002年始,全国范围内建材家居卖场的面积每年在以23%的比例快速扩张,而投资基本是“私营”或“合资”——我这是指的是它的资本构成,而百姓更感性的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模式突破!
尊重行业心声顺势迎难创新
作为边缘化了的业内人,用一种亲近的、普通人的眼光回望30年:中国建材工业行进的兴奋,也行进的艰辛!
30年,没有国家宏观决策和政策措施的指导,没有经济社会大环境的支撑,就没有建材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应尽的责任。
30年,发展中的建材业无论是经济规模、经济效率,还是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对比某些行业,建材业仍然处在规模较小、效率偏低和弱势群体较多的层面。
我们的企业家和非政府组织,有责任也有必要呼吁政府更多的关注这一层面,处理好来自生产和市场领域符合效率原则和效率水平的分配关系,促进劳资和谐、社会和谐。
在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潮中,建材业也面临管理理念变革和营销方式的创新考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将承受更大的压力,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将是突破的关键所在,而且必须突破。
08款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新一年的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见。但对于建材业来说,可能是双重的。受政府扩大内需的推动,建筑材料的需求旺盛,建材业可能吸纳更多劳动力,有助于缓解就业局势。但不能忘了,在科技培训、安全生产及道德情操等方面给予一些空间。对于这一点,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层应该加强沟通与协调,达成共识。
机遇和危机是伴生的。经过30年风雨洗练的建材业,应该开始成熟了。面对危机,一定会镇定大于惊恐,进取大于退缩。在国家新政的引领下,瞄准拉大内需的4万亿“金矿”顺势出发,迎接中国建材工业的必将是无限宽广的世界! (胡述武,原供职于湖北省建材部门,曾受聘原国家建材局政策研究中心特约政策研究员,上世纪末提前退休“下海”,现为某民营环保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