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严格能源转化效率、水耗、排放等产业准入要求,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并提出,没有列入国家示范的项目,严禁地方擅自违规立项建设。
自2011年4月《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发布以来,国内煤化工产业的准入和审批门槛大幅提高,项目审批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切在2013年开始出现松动,多个煤化工项目相继获得“路条”,相关技术也开始逐渐走向商业化。
煤价的不断下行和天然气荒的愈演愈烈则更让企业和地方的投资热情释放出来。包括山西、内蒙在内的各个煤炭大省纷纷将新型煤化工作为战略支柱产业,投资数万亿元于煤制气、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领域。而不少煤炭企业、油气企业甚至电力企业也开始布局,在一些地方,尽管企业还没有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但项目早已开始建设,这一现象在煤炭富集地尤其明显。而对于地方而言,更具吸引力的是动辄上百亿的项目投资。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煤制油等均是每万吨需投资亿元,这意味着到2020年,煤化工投资额累计将超过千万亿,甚至万万亿。
但是,煤化工投资热背后隐藏的环保风险不容忽视。“一些地区发展新建项目的积极性很高,也出现了一些不顾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技术、经济实力而盲目发展的现象。”《通知》中指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曾如此描述现代煤化工在大规模、高速发展时面临的问题:存在过热风险;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已有技术可靠性和项目经济性有待验证;面临资源和环境制约,综合竞争力受影响;人才、技术规范和标准尚不健全;面临海外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