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度毫不手软 钢企“搬家”再被提及
对于列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名单的企业,工信部昨日发布的公告要求有关省(区、市)要采取有效措施,在2014年年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生产线,拆除相关主体设备,确保不得恢复生产和向其他地区转移。同时,各地要按照《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做好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的现场检查验收和发布任务完成公告工作。
可以看出国家在淘汰落后产能以及过剩产能上态度坚决,毫不手软,在这样的淘汰力度之下,势必会让钢企承受巨大的压力。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向记者表示,淘汰落后以及过剩产能会让钢企“伤筋动骨”,但即使如此也要继续下去,“钢企一直深陷困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退出障碍’,地方政府用补贴维持钢企严重亏损,甚至扭亏无望的板块,这就扰乱了行业内竞争秩序,行业很难正常运转,该退出的及时退出,行业才能出现好转。”
随着淘汰产能的步步深入,钢企搬迁可能会被再次提上日程,钢厂搬迁、淘汰落后和企业重组,都是国家调整钢铁工业的手法,国家调整最终目的就是,在绿色生态的环境下,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内将来不会允许钢厂立足,马钢,杭钢,石钢等都在被搬迁的名单之内。
一位业内人士同时表示:“钢厂搬迁肯定会涉及到成本、税收、职工安置等问题,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而且钢企搬到新建厂址,会调整产品结构,改变发展思路的。”
而在刘海民看来,钢企如果面临亏损和搬迁的双重难题,完全可以考虑转型求生存,“目前中国那些已经搬迁的钢厂,基本上都是亏损,这主要是因为钢厂搬迁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而且很复杂。首先,搬迁和重建是两码事,而国内钢企的搬迁,其实就是弃掉重建,原来那些设备拆掉后是不能再利用了,而重建一个钢厂所需要的成本是很大的,其次钢企的竞争力决定着其搬迁是否可行,如果一个钢企缺乏竞争力,主营业务一直处于亏损,如果再让其搬迁继续生产钢铁,这对钢企的意义不大,甚至会使得钢企压力更大”。
上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