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2005年中国能源市场风云变幻

2005年中国能源市场风云变幻

发布时间:2006-02-23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中国 能源市场

导  读:

编者按:自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开始谈油色变。石油不仅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也考验着中国。 

  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净进口石油依赖度从0.45%飙升至11.5%。而且,按照中国进口石油的速度预测,到2010、2015和202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率下限将分别达到54.4%、57.4%和59.7%。能源危机可能随时爆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力图扭转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局面。来自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1至9月,中国进口原油9396万吨,增长4%,增幅比上年回落30.4%;成品油进口2324万吨,下降16.4%,增幅比上年回落高达45%。这表明,中国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 

  2005年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有哪些特点?2006年的发展趋势将会怎样?为此,本版特推出影响2005年中国能源产业的重要事件回顾及评价,进而与读者一同展望2006年行业发展大势。 

  国家发改委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2005年5月,国家发改委启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以实现"十一五"期间节约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目标。这十大节能工程包括:1、节约和替代石油3800万吨;2、窑炉节煤3500万吨;3、热电新增机组4000万千瓦,节煤3500万吨;4、余热余压节煤266万吨,年利用煤层气瓦斯10亿立方米;5、电机节能200亿千瓦时;6、系统优化降耗;7、公建节能50%,建筑节能5000万吨标煤;8、绿色照明节电290亿千瓦时;9、政府节能20%;10、节能监测与完善节能服务。 

  短评:近几年,我国能源、土地、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紧张局面,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严重透支,水、电、煤、石油等能源用量持续上升,"夏缺电,冬缺煤"似乎成了一种常态。由于能源匮乏,建设节能型社会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然而不少人的潜意识还停留在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上。生产领域的浪费十分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极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耗费大量资源来加快经济发展,经济总量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单位产出能耗比美国高2.3倍,比日本高出5.1倍,比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58%。钢铁消耗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这份研究,我国单位产出的钢铁消耗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倍,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两倍以上。 

  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生产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世界上生产过程中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还不止于此,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出口快速增长,可实际上,这些出口产品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为代价的。我们在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同时,也在间接地为它们出口了大量的能源。更有甚者,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规避其本国法律的考虑,将大量的高耗能产业向中国转移。部分地方政府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对此类投资来者不拒,造成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占用了大量的资源,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给中国本已脆弱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到2020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瓶颈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是全社会的共识。 

  中俄能源合作加深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泰纳线将先通往中国,年运2000万吨石油至大庆。此外,在中哈石油管线和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上,中俄双方合作都在进展之中。俄罗斯正在逐步看清,在能源全球化格局下,中国将是其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市场。 

  短评:中俄石油管线可谓一波三折。显然,石油已成为俄罗斯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武器,作为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石油储量世界第八的资源大国,普京总统深知如何利用好手中的这张"牌","长袖善舞"地把石油"牌"打得淋漓尽致。 

  中俄石油管线历经12年的艰苦谈判,在排除了日本的干扰后,终见分晓,今夏即将开工,2008年建成。对俄罗斯而言,泰纳线可同时为中、日、韩输油,甚至还可以越过太平洋,为美国输送石油。尽管普京总统表示中国是其石油资源的最大市场,但仍不难看出,国家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 

  当然,泰纳线的开工建设也得益于中国石油外交的成功。去年,中哈石油管线的开通,使得中国石油的触角深深扎根于资源丰富的里海地区。中哈管线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石油紧张局面,改善了中国石油运输的"马六甲困局",更"刺激"了俄罗斯石油公司,再不"动手",中国将把目标转向中亚地区,俄罗斯石油公司有可能丧失中国市场,美元就跑到别国手中了。 

  无论如何,泰纳线的开工是件好事。中国正朝着既定的能源多元化的目标迈进。 

  华南、华东地区出现"油荒" 

  2005年夏天,华南、华东地区出现油品供应短缺局面,为缓解油荒,国家实施严控成品油出口政策,并积极推动石油储备和理顺石油价格。 

  短评: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遭遇到"短缺"二字了,那似乎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电力公司还在为卖不出电而发愁,还在号召人们积极用电。然而,进入21世纪,"煤荒"、"电荒"、"油荒"却接踵而来,经济发达的华南、华东地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华南、华东地区出现的"油荒"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导火索"则是"电荒",由于该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导致自备小发电机消耗柴油大幅增加。其实,发生"油荒"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不得不过分依赖投资,导致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需求超常增加,进而导致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和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以2004年的统计数据为例,2004年我国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然而我国GDP总量仅占世界GDP总量的4%。4%的GDP消耗了世界10%的电力,这些数据无疑说明,我国正在走一条重化工、高耗能的经济之路。 

  在此轮"油荒"中,一些舆论把矛头指向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大巨头,认为它们基于企业市场利益,没有在成品油供应中尽到应有的责任。而中石油与中石化则表示冤枉,认为在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严重倒挂的情况下,已经在炼油环节承受了很大的亏损。看来,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已是势在必行了。 

  世界油价首次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 

  在国际金融资本投机炒作和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下,2005年8月29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创每桶70.80美元的历史新高。世界油价首次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造成全球能源恐慌。 

  由于中国政府调控得力,此次油价突破70美元大关未能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预计2005年中国GDP将增长9.4%,进出口贸易再创新高,预计全年有望突破1.4万亿美元,增长20%。 

  短评:世界油价首次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也引起了与原油相关行业原材料的涨价,油价上涨已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也使得国际主要研究机构调低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 

  世界石油供应是否会再次出现重大危机?自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尽管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石油储备的争夺将再起波澜。美国、日本、印度都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争夺战。 

  十几年前,我国还是石油出口国。但进入本世纪,我国对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已超过40%。同时,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就是:我们被国际油价"牵着鼻子走",国际石油市场一打"喷嚏",我们就"感冒"。因此,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已是迫在眉睫! 

  世界油价居高不下使得我国成品油面临巨大的价格压力。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采用的是"市场化指导,政府定价"的半市场化方式,负责定价的国家发改委常常会考虑到国内经济群体的承受能力而滞后反映国际市场的油价变化,甚至会出现"国际涨,国内不变"情况。由于国内价格没有与国际油价同步,国内炼油企业"度日艰难",多次要求调高成品油价格。 

  《京都议定书》生效 

  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也是该国际公约成员国。 

  2005年,因全球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北美连遭飓风袭击,新奥尔良成为泽国,墨西哥湾沿岸石油钻井平台和炼油厂受到重创,使人们认识到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巨大危害。由于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模式,温室气体交易成为新的资源环境交易方式,清洁发展机制正在走俏世界。中国企业也已经积极参与交易,努力减少排放。 

  短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表明人类对过去几百年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反思,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达成了高度共识。作为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它不仅对各签约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更为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中国的能源情况不仅对全球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也对全球气候变化起重要作用。中国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和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正是中国政府履行国际义务和坚持对外开放的体现,也是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中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行动本身说明中国将致力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应对《京都议定书》生效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中国惟有更坚定地走低资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并逐步转变投资劳动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然而,由于全球最大排放国美国在2001年的退出,使《京都议定书》的成果打了一些折扣。 

  中国石油企业积极"走出去" 

  2005年,中国石油企业积极落实"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能源开发,通过增加全世界的能源供应来保障中国的能源需求。中海油"亮剑"优尼科,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中石化收购加拿大油砂股权,民营石油公司也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开放,中国能源企业进入了全球化的新纪元。 

  短评: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加大,石油战略安全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要确保石油安全,除了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之外,还要坚定地走石油资源地多元化的道路,想方设法广辟油源,以避免资源地单一可能带来的风险。也只有掌握油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油市一打喷嚏国内油市就感冒的现状。因此,让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就成为解决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2005年,尽管有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失利,但我们仍欣喜地看到,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可以预计,今后,中国石油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 

  然而,国际石油市场历来是风云变幻的,各国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争夺也将越来越激烈,"中国能源威胁论"时不时会冒出来,美国、日本对我时时警惕并加以遏制,在中东、中亚、非洲,它们加快了"抢"油的步伐。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 

  民营石油企业被允许进入石油市场 

  2005年2月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石油行业,不只是中下游的炼化、销售领域,还包括上游的勘探、开采领域。中国能源市场格局开始多元化。 

  短评:民营石油企业被允许进入石油市场表明,垄断即将被打破。 

  然而,民营石油企业仍面临政策瓶颈,如成品油必须交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批发企业经营,各炼油厂不得自销成品油;没有两大集团同意,各铁路局不准受理成品油运输业务等。在这些产业政策限制下,民营油企依然没有真正的市场空间。同时,中石油、中石化掌握着最主要的进油渠道,基本掌握了定价权。两大石油巨头的资本实力更是民营油企无法比拟的。因此,即便民营油企进入了这一市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没有自主权。 

  不仅如此,去年6月份商务部公布的《成品油批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也为民营油企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民营企业涉足成品油批发市场,必须具备拥有4000立方油库和30座加油站等条件。 

  2006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石油市场,时间紧迫,但目前民营石油企业在发展中掣肘仍多,虽然"非公36条"允许民资进入石油勘探领域,但缺乏具体实施措施,民营油企实际上仍然无法得门而入。 

  中国全面展开"能源外交" 

  2005年,中国全面展开"能源外交",中国领导人访问亚非拉和北美多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在中国制造业和市场需求拉动下,以全球资源维持全球共同经济繁荣的新格局正在建立,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正在实现。 

  2005年,中国在能源领域硕果累累,在苏丹、哈萨克斯坦、伊朗、加拿大,都有中国的石油公司参与开采,中石油、中石化展开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 

  管线方面,由哈萨克斯坦通往中国的石油管线建成,一期工程年输油量1000万吨,以后要达到2000万至3000万吨。俄罗斯已经确定要修建通往大庆的输油管道支线,一期工程年输油量2000万吨。 

  中国还与中东、印尼、澳大利亚等国谈成一批天然气项目。 

  短评: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这个增加数字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而英国一家能源机构则预测,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仅够用40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都会面临石油危机。 

  正因为此,美国能源问题专家包罗·罗伯茨预言:"争夺最后的油气资源的斗争,很可能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题。" 

  这不得不让我们关心一下中国的石油储量。据统计,中国石油的最终可采量只有不到160亿吨,而伊朗最大的一个油田就有250亿吨,我们的家底只相当于人家一个中等规模的油田,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中国的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有专家以标准煤为单位测算出中国国内能源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果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 

  也许,在全球范围内还能发现新的油田,还会有新能源投入使用,但能源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战略物资的石油,正成为各国争夺的目标。美国开打的两次伊拉克战争难道只是为了"反恐"吗? 

  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已是一个基本事实,在这种状况下,安全保障成了大问题。中国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运输4/5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成是中国船只。美国、日本对马六甲海峡觊觎已久,再加上海盗猖獗,怎么样把我们千辛万苦买回来的石油安全地运回国内,事关重大。 

  但不管怎么说,过去一年里,中国积极开展的全方位能源外交,可谓是未雨绸缪之举。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成立 

  2005年6月2日,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成立,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统领协调中国能源行业。黄菊副总理、曾培炎副总理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电监会主席柴松岳等政府部门领导。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为副部级单位。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国家发改委内部,承担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其工作包括:督办落实领导小组决定;了解能源安全状况,预测预警能源宏观和重大问题,向领导小组提出对策建议;组织有关单位研究能源战略和规划;研究能源开发与节约、能源安全与应急、能源对外合作等大政策;承办国务院和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马凯担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富才、徐锭明担任副主任。 

  据悉,能源办下设三个组,人员编制为24人。与此前传言不同的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仍继续保留。 

  短评: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求矛盾突出,能源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都存在不少问题,能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能源需求将持续增加。因此,能源工作已经成为中央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国务院成立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并由温家宝总理亲任组长,而小组成员级别之高,意味着中央已经开始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来统筹规划能源工作,这将有助于解决中国目前煤、电、油、运等各领域所面临的难题。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成立前,国家发改委在其内部设有一个能源局,但仅仅一个能源局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能源体系的管理问题,国家的远期能源战略也远非一个能源局所能承担。因此,成立一个更高级别的能源机构已是大势所趋。2005年,媒体关于国家将设立能源部的猜想一直没有停止,目前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只是一个副部级单位,但可以看出,这样的安排只是一个过渡性的考虑,一旦时机成熟,设立能源部也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n1m0.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电工行业新产品产值增幅居机械行业之首

下一篇:电力设备制造业:后劲十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中国 能源市场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