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行业资讯>忧成本汽车安全装置升级难

忧成本汽车安全装置升级难

发布时间:2007-03-05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行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ESC ABS后

导  读:

    国际汽车的安全装置普遍开始采用ESC,而中国汽车ABS尚未完全普及,主要因车商担忧成本提高

    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一片开阔的湖面上,两辆豪华轿车、一辆SUV和一辆皮卡在光滑的冰面上奔驰。“吱——”不时有车辆随着刹车声打转,但在ABS产生作用后,即伴随“咔咔”声稳稳地停下来。

    这里是著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美国天合(TRW)公司的冬季试验场。1月10日,《财经时报》记者借参加北美车展之际,与几名中国记者一道,在此参加了汽车制动系统和控制稳定系统试验,深刻体验安全设备对于保护乘客的重要性。

    很少有人知道,来自中国的QQ、红旗以及东风和一汽的客车、北京吉普等,都曾光顾这个湖面进行过安全试验。但不同的是,中国汽车所做的安全试验都是ABS(制动防抱死系统),而国际汽车所做的试验既有ABS,还有新一代安全装置ESC(又称ESP,电子控制稳定系统)。

    国际车商争相开发ESC

    汤马斯·奥金斯基(ThomasP.Oginsky)每年往返于美国、瑞典、新西兰等国,在几个冬季和夏季试验场之间忙碌,他是天合公司负责北美产品开发的总工程师。

    同时,奥金斯基先生每年都要来中国好几次,因为有几家中国汽车生产商在天合的冬季试验场做ABS试验。奥金斯基前两年负责中国业务时,曾经把红旗轿车从底特律开到这个试验场,又将其开到位于佛罗里达的夏季试验场。

    奥金斯基先生还记得,前些年他到中国时,中国的汽车普遍没有ABS.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中国法规已明确规定厂商必须安装这种安全设备。但欧美国家的制动技术已经提升到下一代,即ESC.他感觉中国在安全装备方面还是慢了一步。

    据了解,现在世界上生产汽车制动控制系统的几大零部件供应商,主要有博世、德尔福、天合、大陆TEVIS、韩国万都及日本电装。他们争先恐后地开发先进的电控制动系统,生怕以后在这个领域被淘汰,有的技术甚至超前了好几年。

    为了验证这些技术用于汽车的效果,做试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为此,各跨国公司在全球适合做试验的地方,都建立了冬季和夏季试验场,如瑞典北部、美国北部和南部、新西兰及中国东北等。中国记者此次参加试验的地方,方圆几十公里之内有好几家跨国公司试验场。

    国内车商忧成本不愿升级

    天合公司的有关人员透露,其下属的多家中国公司,正为上汽集团的荣威750轿车供应高级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其中包括ESC.对此,奥金斯基的看法是:“中国汽车刚刚迈出第一步。要想进入欧美市场,就一定要符合欧美的安全标准,否则无法越过这道门槛。而试验是汽车安全很重要的一环。”

    相比于国际汽车企业,中国车商对安全设备的关注度还很差。以此次记者们所试的ESC为例,目前在国内,只有高档轿车才可能配备这种安全设备。在自主品牌汽车中,荣威是惟一配备此系统的轿车。

    中国政府对尾气排放领域的关注,似乎远远超过对安全领域的关心,强制使用ABS只是近两年的事情。ESC更没有引起重视,国内零部件企业在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有个别生产的,也达不到跨国公司的水平和标准,难以为其配套。

    据悉,中国车商之所以对此不予重视,主要是担忧成本因素。国内汽车目前主要还是以价格为竞争砝码,没有提高到安全装备竞争阶段。一辆车增加一种新装置,意味着至少增加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车商们不能不考虑到其对市场的影响。

    国内刚推行ABS时,一些厂商为了省成本,甚至用其替代品——所谓的机械ABS来充数。专家介绍说,这种产品并不能达到电控ABS的效果,对车轮的防抱死功能很小,有的甚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成本更高的ESC,由于没有法规要求,车商们当然不会有积极性主动配备。

    消费者意识是关键

    在北美试验场,天合公司为中国记者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体验ABS和ESC的效果,所准备的车辆包括林肯crossover(一种介于SUV和轿车之间的车型)、凯迪拉克轿车、道奇公羊皮卡及帕萨特轿车。试验项目一种是跑直线加速急刹车,是为试验ABS性能;另一种是让车辆左右划弧前行,是为试验ESC性能。

    如果不是亲身比较和体会,一般人很难感觉到ABS和ESC对车辆制动的突出作用。奥金斯基告诉《财经时报》,他们多年来的经验证明,消费者对安全配置的深刻理解,能够使其树立更积极的安全意识,从而推动厂商采用这些安全技术,并促进政府立法。

    从国际趋势看,继ABS后,ESC正代表一种技术潮流,成为发达国家强制规定安装的汽车配置。欧洲安装的比例最高,有的车型达到100%。日本和韩国的一些组织正在努力推动厂商采用,不少日韩厂商已主动将此当作标准配备。

    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署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ESC对SUV防侧滑和侧翻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为此,美国政府正在制定标准,拟强制要求所有汽车安装这个系统。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美国人酷爱SUV和皮卡,又喜欢开快车,而这两种车型都是容易侧翻的车型。统计证明,侧翻引起的交通事故比例很大。

    天合公司正酝酿在中国漠河建立一个冬季试验场,以进一步靠近中国的用户。“现在中国的主要产品还是ABS,以后肯定会有更多的汽车装配ESC。”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nl91.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恩智浦半导体预展业界首款宽带Sigma-Delta转换器

下一篇:汽车继电器用量攀升进口产品比例趋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ESC ABS后
  • 角速度传感器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市场调查公司美国iSuppli预测,即使汽车需求减退,今后数年内ESC(ElectronicStabilityControl:防侧滑装置)和用于该装置的MEMS部件的市场规模也将继续扩大。   该公司预测,美国08年新车销量将比上年减少17.7%、为1330万辆,西欧市场将同比减少8.2%、为1540万辆。不过,预计新车ESC导入率将从06年的28%上升到2012

  • ESC大幅提升汽车安全性能 国内普及尚需时日

      ESC产品在国外的装载率已经颇高,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却不到10%,由于国外垄断技术,价格过高等原因,ESC的普及尚需时日。     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造成严重伤害的交通事故中大约25%是由侧滑引起的,60%导致死亡的交通事故是因为车辆侧滑导致车辆侧面碰撞所致。ESC(电子稳定程序控制系统)

  • 提升制动性能TRW模块化电子稳定性系统登场

    TRW制动工程总裁Josef Pickenhahn解释说:“传统的制动系统有赖于内燃机的真空助力器,但由于直喷式引擎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发动机的真空程度随之降低。因此,对使用低真空传动系统的车辆来说,需要一个能快速产生并施加制动力的系统方案。但是,增加独立的机械或电动的真空泵和控制单元不仅成本昂贵、不易安装、可

  • 推进汽车安全 联合国对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一致认可

    2008年7月7日 德国法兰克福 / 美国密歇根州 联合国汽车安全工作组和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署上周宣布电子稳定性控制(ESC)系统将成为所有轻型乘用车的全球汽车技术法规(GTR),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为此表示赞许。在这项全球汽车技术法规获得通过之前,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已经在2007年对电子稳定性控制

  • 大陆集团:ESC有助于推进全球汽车安全

      联合国汽车安全工作组和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署上周宣布电子稳定性控制(ESC)系统将成为所有轻型乘用车的全球汽车技术法规(GTR),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为此表示赞许。在这项全球汽车技术法规获得通过之前,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已经在2007年对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做出要求:到2012年时,所有在美国

  • ESC明显提升汽车安全性能,将在美国成为标配

    为了推广拯救生命的ESC(电子稳定控制)车辆技术,国际ChooseESC!运动日前在布鲁塞尔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活动,展示ESC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安装情况。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欧洲,新车装配ESC的比例仍然很低,甚至在一些国家仍然停滞不前。较低的新车装配率使欧盟在2010年前减少50%道路死

  • 欧盟强制汽车安装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欧盟委员会提出一项从2012年起强制为汽车安装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的立法建议,以减少汽车侧翻几率,大幅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据当地媒体报道,2001年以来,欧盟平均每年因车祸造成约4万人死亡,100多万人受伤,汽车失控侧翻是车祸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在正常驾驶情况下,引入ESC技术可减少

  • 欧盟提议汽车必须安装安全控制系统

      欧盟委员会近日提议,到2012年,欧盟成员国内所有新上市车型必须配备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等安全系统,以减少车祸,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量。   根据这一提议,所有新款车辆必须在2012年前安装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到2014年,所有新车,无论何种车型,一律安装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可以在司机对车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