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文库>解决方案>变电站智能化监控解决方案

变电站智能化监控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2-08-05 来源:兆越工业交换机 类型:解决方案 人浏览
分享到:
关键字:

电力 智能化 监控

导读:

随着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提高,变电站的无人值守运行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由于目前变电站安装的各类辅助监控系统处于各自独立的工作状态,没有整合在一起协同工作,更没有实现“智能化”,该方案成功解决问题。

随着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提高,变电站的无人值守运行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由于目前变电站安装的各类辅助监控系统处于各自独立的工作状态,没有整合在一起协同工作,更没有实现“智能化”,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1、缺失一套对所有辅助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无法实现对视频安防设施、变电站内辅助设施的实时监控以及智能化管理;

2、变电站天气情况、站内环境及排水管网状况、高压室内六氟化硫、氧气浓度等重要信息无法实时掌握,且无历史记录,运行人员不能根据现场状况快速做出反应;

3、变电站内的风机、照明、空调目前都只能现场手动控制或独立实现自动控制,无法实现应急时的联动远程控制;

4、目前现有的辅助系统均未直接或间接参与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及时发现变电站是否有外部人员入侵、纠正现场工作运维人员着装是否规范的智能化自动监控。



智能通讯方案实现 



针对以上变电站目前所存在问题,建设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值守变电站智能辅助运维管理平台非常有必要。

本平台对原有视频安防系统进行升级,增加人工智能服务器自动识别检测变电站内是否存在外来人员入侵、对设备区运维人员标准穿戴进行自动检测,发现异常及时报警上传异常画面。对变电站环境系统进行维护升级,增加变电站现场气象监测、高压室内部环境监测,同时增加水管道水位监测、故障油池水位与油位监测。对变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维护升级,实现环境异常时自动排风,同时实现对照明、空调、风机的远程控制与状态反馈。具体架构图如下:



变电站智能化监控解决方案


视频监控系统:变电站内主要位置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同时搭载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自动识别,检测变电站内是否有外来人员出侵,电力运维人员在运维过程中是否符合标准着装规范,如有异常自动报警并上传报警截图,运行人员可实时接收数据与报警信息,减少运行人员工作量,节省人力成本。

环境检测系统:利用小型气象监测站对变电站风速风向、大气温湿度、大气压力、降雨量进行监测,为变电站运维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防止变电站因被淹而导致设备损坏,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高压室内新增六氟化硫、温湿度、氧气传感器进行环境监测,实现环境异常自动排风,同时实现对照明、空调、风机的远程控制与状态反馈。

排水监测系统:对变电站内故障油池新增水油位监测装置、排水管道内水位监测装置,防止变电站排水主管网排水不畅、主变充氮灭火装置向事故油池微渗等情况出现时无法得知。



🔹支持24个10/100/1000M电口,4个1000M SFP扩展槽

🔹支持MR-Ring快速环网(自愈时间<20ms),兼容STP/RSTP/MSTP生成树协议

🔹集成32位MIPS处理器,CPU流量优先划分

🔹支持基于硬件的DoS攻击防御

🔹支持QoS,基于端口的流量监管, WRR、DRR、SP、队列调度算法、报文的802.1p

🔹支持静态路由、策略路由、RIP V1/2、OSPF、IS-IS、BG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

🔹支持IP组播PIM-SM、PIM-DM

🔹支持IPv6路由 OSPFv3、BGP4、SISv6

🔹满足工业四级电磁兼容性,IP40等级,无风扇设计



🔹支持8个10/100/1000M自适应以太网RJ45接口,4个1000M SFP扩展槽

🔹支持MR-Ring快速环网(自愈时间 < 20 ms),兼容STP/RSTP/MSTP生成树协议

🔹支持Port-based VLAN,IEEE 802.1Q VLAN和GVRP协议

🔹支持动态和静态链路聚合

🔹支持IGMP Snooping和GMRP过滤组播封包

🔹支持基于MAC地址的端口锁定,防止非法入侵

🔹支持SNMPv1/v2c/v3不同等级的网络管理协议

🔹多种网管方式:Web、Snmp,Telnet,console

🔹IP40防护等级,波纹式铝型材外壳,工业4级电磁兼容性设计


骆玺基  上海兆越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地址:本文地址: http://www.ca800.com/apply/d_1o3uv7ilftk11_1.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使用交互式人工智能(CAI)实现语音转录成本降低高达90%

下一篇: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自动化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